腸癌

現今科技的進步和飲食文化的轉變,使香港市面上的食品更多元化,改變了傳統的中式日常飲食。加上為應付繁忙的都市生活,很多人一日三餐也養成到快餐店或酒樓進食,而膳食供應商的食品亦可能加有一些對健康有損的食品添加劑。最終導致人們的飲食中有過高的蛋白質、脂肪、糖或鹽,但纖維的分量卻偏低。

腸癌成因

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最後一部份,包括結腸、直腸和肛門。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細小的瘜肉開始,瘜肉一般會是良性的,但有些會逐漸演變為癌症,過程可歷時數年。大腸癌源於大腸壁異常增生,成因與低膳食纖維、多紅肉的飲食習慣有關。若不及早治療,癌細胞會阻塞腸道,入侵和破壞鄰近器官,也可經血液和淋巴系統擴散至身體各部位。

 除了肥胖、缺乏運動等會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,下列情況也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,因此應在50歲前開始大腸癌檢查,篩查次數亦應更為頻繁。

  • 五十歲或以上
  • 有家族大腸病史的人士,四十歲以後便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;
  • 有潰瘍性結腸炎等炎症性腸病病史者
  • 有腸胃症狀患者如肚痛、大便習慣改變(次數、大便大小、形狀)、大便顏色異常或突然暴瘦及食慾不振等腸病症
  • 曾切除瘜肉、大腸癌康復者都應接受定期檢查,視乎瘜肉數量、大小及發病機會而定。

腸癌病徵

腸癌病發初期或無任何症狀,最容易察覺是個人的排便習慣。上述提及長期便秘是其中一種腸癌病徵,假如排便習慣會有不明原因的突變,如每日一次或隔兩天才有一次都算是正常排便習慣,但突然最近兩星期排便習慣比平時不同而且有重大轉變,例如大便變稀或便秘,就有可能是腸癌的先兆。

另外,比較常見的症狀就是大便帶血的狀況,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所得,腸癌有機會出現大便呈鮮紅或深紅色、大便帶有大量分泌黏液、排便完事後仍有便意但不能排便、腹部長期不適或體重無故下降等徵兆。

為了正確知道是否患上腸癌,可以進行各種檢驗,如肛門指檢、驗血、驗大便及進行大腸鏡檢查抽取組織樣本作化驗。

腸癌檢查方法

大腸鏡檢查是現時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。大腸鏡檢查以內窺鏡檢查腸內情況,用於診治腸道病因,以及可以移除瘜肉,避免細胞異變,變成癌症。腸鏡檢查是詳細及有效的腸道檢查,如檢查期間發現有瘜肉或發炎,可以立即切除及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。

若如閣下的排便習慣或有大便帶血的情況,可以先約見我們的普通科醫生作診斷。 如需要作腸鏡檢查,醫生可以轉介到專科醫生於我們的腸胃鏡中心作腸鏡檢查。

假若不幸確診腸癌,專科醫生會致力跟進及醫治,患者會有機會進行PET-CT正電子斷層掃瞄,觀察腸癌有否轉移或擴散。

參考資料 : 

  1. http://www3.ha.org.hk/cancereg/tc/topten.html
  2. https://www.cancer.org/cancer/colon-rectal-cancer/causes-risks-prevention/risk-factors.html
  3. http://www.endoscopy.hk/upload/download/files/20180529094931_file_tc_9.pdf
  4. https://www.colonscreen.gov.hk/tc/public/index.html